成语“韦编三绝”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经典故事,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、刻苦钻研的精神。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,还传递了古人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字词解析、故事背景以及造句等角度全面解读这一成语。
字词解析
- 韦编:这里的“韦”指熟牛皮制成的绳子,“编”则是指书籍的装订方式。古代的书多以竹简为载体,用绳子将竹简串联起来形成书籍。
- 三绝:表示多次断裂。形容频繁使用某种物品直至损坏。
合起来,“韦编三绝”可以理解为由于反复翻阅书籍,导致串连竹简的皮绳多次断裂。这体现了主人读书之勤勉和专注。
成语故事典故
相传,孔子晚年非常喜欢阅读《周易》,并反复研读此书。为了方便携带,《周易》当时是写在竹简上的,需要用熟牛皮绳将其捆绑成册。然而,由于孔子反复翻阅,那根连接竹简的皮绳竟然被磨断了三次!即便如此,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学习。后人因此称这种行为为“韦编三绝”,以此赞扬孔子勤学不辍的精神。
造句示例
1. 小明立志成为科学家,他对物理课本爱不释手,几乎达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。
2. 老师经常告诫我们,学习需要像孔子那样有韦编三绝的精神,才能有所成就。
3. 在备考期间,他每天熬夜复习资料,书页都被翻得卷边破损,真可谓韦编三绝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韦编三绝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它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。希望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保持这种精神,不断努力,勇攀高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