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- 理解本文的文体特点,掌握“说”这种古代议论文体的基本特征。
-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、虚词及句式,能够准确翻译全文。
- 理解作者借“千里马”抒发的情感,体会其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与感慨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。
- 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进行思考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中的人才现象,增强对人才价值的认识。
-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,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:
- 重点:理解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的象征意义,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联系现实,思考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关系,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背景资料(如韩愈生平、唐代科举制度等)、课文录音或朗诵视频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字词注释,初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疏通文意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提问导入:“你认为什么是‘千里马’?谁是‘伯乐’?”
- 展示图片或视频,引导学生思考“人才”与“识别者”的关系。
- 引出课题: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‘千里马’的文章——《马说》。”
2. 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跟读,注意语音语调。
- 学生自由朗读,圈画不理解的字词。
-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(如“祗”“骈死”“食马者”等),并板书。
3. 疏通文意(15分钟)
- 分组合作翻译课文,教师巡视指导。
- 各组代表展示翻译成果,师生共同订正。
- 教师总结文言文翻译方法(直译+意译)。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-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,强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。
- 布置作业:完成课后练习题,熟读课文。
第二课时:深入探究,品味语言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- 提问复习:“文章主要讲了什么?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”
- 学生回答,教师补充。
2. 文本分析(20分钟)
- 结构分析:
- 文章分为几个部分?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?
- 引导学生理清逻辑结构:“千里马不遇伯乐”→“食马者不知其能”→“作者感叹”。
- 语言特色:
- 找出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(如反问、排比、对比)。
- 分析这些修辞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。
- 人物形象:
- “千里马”象征什么?“伯乐”又象征什么?
- “食马者”代表什么样的人?他们为何“不知马”?
3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结合历史背景,讨论韩愈写此文的动机。
- 联系现实,探讨“人才”在当今社会中的处境与机遇。
- 小组讨论:如果你是“千里马”,你会如何争取“伯乐”?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- 总结文章主题:呼吁重视人才,珍惜人才。
- 强调古为今用,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,提升思辨能力。
5. 布置作业(5分钟)
- 写一篇短文,题目为《我心中的“伯乐”》,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“人才与识才者”的看法。
五、教学反思:
- 本节课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,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- 在文言文教学中,应加强字词积累与语感培养,避免过于依赖翻译。
-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文本,提升语文核心素养。
六、板书设计:
```
一、文体:说(议论文)
二、
千里马 → 不遇伯乐
食马者 → 不知其能
作者 → 感叹人才被埋没
三、主旨:呼唤识才者,重视人才
四、语言特色:反问、排比、对比
五、现实意义:人才需要被发现与尊重
```
---
备注:本教案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,注重学生参与度与思维训练,力求实现高效、生动的课堂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