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登黄鹤楼作者介绍】《登黄鹤楼》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,以其意境深远、语言凝练而广为流传。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,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感慨,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。
崔颢(约公元704年—约754年),字不详,唐代汴州(今河南开封)人。关于他的生平记载较少,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崔颢早年仕途并不顺利,曾多次科举落第,后因才华横溢被推荐入仕,曾任太常博士、司勋员外郎等职。他虽官位不高,但诗风豪放洒脱,尤其擅长写景抒情,其作品多以自然风光为背景,表达内心情感。
崔颢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,善于运用夸张与想象,使读者在画面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。《登黄鹤楼》便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。诗中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开篇即营造出一种苍凉而神秘的氛围,接着“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”进一步深化了时间流逝、物是人非的感慨。后两句“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”则描绘了眼前的美景,形成强烈的对比,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。
尽管崔颢的生平记载不多,但他凭借一首《登黄鹤楼》便足以名垂青史。后人对其评价极高,李白曾感叹: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”这不仅是对崔颢诗才的肯定,也反映了他在当时文坛的地位。
总的来说,《登黄鹤楼》不仅是一首写景诗,更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抒情之作。崔颢以简练的语言,表达了对人生、历史的深刻思考,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风景描写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