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】《寒花葬志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篇散文,虽非其最著名的作品,但因其情感真挚、语言简练,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。本文以“寒花”为题,借物抒情,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哀思。
原文:
寒花葬志
余尝游于南山,见一野花,其色惨淡,其香幽微,不类凡品。或曰:“此花名‘寒花’,生处僻远,不为人知。”余心异之,遂记其形,归而录之。
后数年,吾妻卒,葬于山南。余往祭之,见其所葬之处,亦有此花。时方秋暮,风冷露重,花色愈黯,香气愈幽。余感其意,遂题曰:“寒花葬志。”
夫人生如寄,死亦何悲?然念及旧游,未尝不泪下。今花犹在,人已去矣。呜呼!寒花也,岂非吾妻之灵乎?
翻译:
我曾经游览南山,看到一种野花,颜色暗淡,香气清幽,不像普通的花草。有人告诉我:“这种花叫‘寒花’,生长在偏僻的地方,很少被人注意到。”我心里觉得它很特别,于是记下了它的样子,回家后把它记录下来。
几年后,我的妻子去世了,安葬在南山的南面。我去那里祭奠她,发现她安葬的地方也有这种花。那时正值深秋,风冷露重,花的颜色更加暗淡,香气也更加幽远。我被这种景象触动,于是题字说:“寒花葬志。”
人生就像暂时的停留,死亡又有什么可悲伤的呢?但每当想起过去的游历,总是忍不住落泪。如今花还在,人却已经离去。唉!寒花啊,难道不是我妻子的灵魂吗?
内容解析:
《寒花葬志》虽篇幅短小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。韩愈通过描写“寒花”的孤寂与幽静,寄托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。文章没有过多的铺陈,而是以自然景物为载体,表达内心的哀婉与感慨。
“寒花”象征着孤独、冷清,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短暂。韩愈将花与人联系在一起,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共鸣。这种借物抒怀的手法,正是中国古代散文中常见的艺术表现方式。
结语:
《寒花葬志》虽非韩愈的代表作,但其情感真挚、意境深远,展现了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。读此文,不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亡妻的深情,也能体会到他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。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,这样的作品提醒我们:慢下来,倾听内心的声音,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