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扁鹊治病》的教学片段与随想】在语文教学中,寓言故事因其简洁的语言、深刻的寓意和生动的形象,成为学生理解道理、培养思维的重要载体。《扁鹊治病》作为一篇经典的寓言,不仅语言通俗易懂,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,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。
在一次教学中,我选取了这篇课文作为重点讲解内容。课堂伊始,我并没有直接进入文本分析,而是先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“讳疾忌医”的经历。这一问题迅速引发了学生的兴趣,有的同学提到自己因为怕疼而拖延看牙,有的则谈到因为忽视身体信号而耽误了治疗时机。通过这样的生活联系,学生们对“防微杜渐”这个成语有了更直观的理解。
接下来,我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,并围绕“扁鹊”和“蔡桓公”的对话展开讨论。我特别关注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感知。例如,当扁鹊第一次提出“君有疾在腠理,不治将恐深”时,学生能感受到扁鹊的担忧与无奈;而当蔡桓公态度逐渐强硬时,学生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傲慢与固执。这种情感上的共鸣,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。
在课堂互动环节,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:学生分组扮演扁鹊、蔡桓公以及旁观者,模拟不同阶段的对话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情节的理解,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。同时,我也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思考:如果当时有人劝说蔡桓公,结果会不会有所不同?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辨能力,让他们意识到“及时提醒”和“正确决策”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。
课后,我布置了一项拓展作业:让学生写一篇短文,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,谈谈“听从劝告”与“自我反思”的关系。许多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,有的提到老师的一句话让自己改变了学习态度,有的则反思了自己曾经因固执而错失的机会。这些文字让我看到,寓言不仅仅是故事,它更是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内心的成长与改变。
教学过程中,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引导方式。有时候,我会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,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;有时,则可能因为担心进度而跳过了某些重要的思考环节。但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中,我逐渐明白,语文课堂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,更应是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触动。
《扁鹊治病》虽然篇幅不长,但它所传达的道理却深远而现实。在教学中,我始终希望学生不仅能读懂字面意思,更能从中获得启发,学会倾听、学会反思、学会成长。或许,这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——用简单的故事,讲出复杂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