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中语文《离骚》课文原文及教案】《离骚》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,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长篇抒情诗之一。它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、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批判。本文将呈现《离骚》的原文,并结合教学实际,设计一份适合高中语文课堂使用的教案。
一、课文原文(节选)
> 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> 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> 皇览揆余初度兮,肇锡余以嘉名:
> 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
>
>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,又重之以修能。
> 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
>
>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
>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,固前圣之所厚。
>
> ……
>
>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,謇朝谇而夕替。
> 既替余以蕙纕兮,又申之以揽茞。
> 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
>
> 怨灵修之浩荡兮,终不察夫民心。
>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,谣诼谓余以善淫。
>
> 固时俗之工巧兮,偭规矩而改错。
> 背绳墨以追曲兮,竞周容以为度。
>
> 忍尤而攘诟兮,伏清白以死直。
> 陆离兮既留,芳菲菲兮袭予。
> ……
(注:以上为《离骚》部分节选,全文较长,此处仅展示经典段落。)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
- 理解《离骚》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。
- 掌握文言词汇、句式及修辞手法。
- 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,增强语言感知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诵读、讲解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。
- 结合历史背景,分析屈原的思想与人格魅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感受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坚定的理想追求。
-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审美情趣。
三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
- 理解《离骚》中“香草美人”的象征意义。
- 分析屈原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思想内涵。
- 难点:
- 文言词汇较多,语义较为晦涩,需结合注释进行解读。
-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屈原复杂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。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
第一课时:导入与初步感知
1. 情境导入:
- 展示屈原画像、楚文化图片,播放《离骚》朗诵音频,营造氛围。
- 提问:“你了解屈原吗?他为什么写《离骚》?”
2. 文本初读: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疑难字词。
- 教师讲解难词、句式,帮助学生疏通文意。
3. 整体感知:
- 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内容,思考作者表达了哪些情感。
第二课时:深入分析与赏析
1. 内容解析:
- 分段讲解课文,重点分析“香草美人”、“忠君爱国”等主题。
- 讨论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等经典句子的含义。
2. 艺术特色:
- 分析《离骚》在结构、修辞、语言上的特点。
- 对比《诗经》与《离骚》的语言风格差异。
3. 情感体验:
-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:你是否理解屈原的孤独与坚持?
-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,谈谈对“理想与现实”之间的思考。
第三课时:拓展延伸与总结
1. 拓展阅读:
- 推荐阅读《天问》《九歌》等屈原作品,拓宽学生视野。
- 介绍楚辞体的特点,对比后世诗词的发展。
2. 课堂小结:
-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,强调《离骚》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。
- 引导学生反思:我们该如何对待理想与现实?
3. 作业布置:
- 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虽九死其犹未悔”的理解。
- 搜集关于屈原的资料,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。
五、教学反思与建议
- 在教学过程中,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去感受《离骚》,避免过于侧重字词讲解。
- 可适当引入多媒体资源,如动画、纪录片等,增强课堂趣味性。
-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,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欲望。
结语:
《离骚》不仅是一首诗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承载着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。通过学习《离骚》,学生不仅能提升文言阅读能力,更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精神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