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水调歌头(middot及明月几时有》)】自古以来,月亮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最常出现的意象之一。它既是思乡的寄托,也是孤独的陪伴,更是人生哲理的象征。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首千古绝唱。
这首词写于北宋熙宁九年(1076年),当时苏轼正在密州任职,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。中秋之夜,他望月怀远,心中感慨万千,遂写下此词。全词以“明月几时有”开篇,仿佛是在向天发问,又像是在抒发内心的孤寂与思念。
“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”这句词,将人带入一个梦幻般的境界,仿佛置身于天上的宫殿,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神秘。而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”则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向往之间的矛盾心理。
整首词情感真挚,意境深远,既有对人生的思考,也有对亲情的牵挂。尤其是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一句,成为了后世传颂的经典名句,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幸福的永恒追求。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,不仅因为它的语言优美、意境深远,更因为它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这首词始终以其独特的魅力,打动着每一个读它的人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首词,提醒我们在奔波之余,不要忘记抬头看看那轮明月,感受那份来自千年前的温柔与思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