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小石城山记》-公开课.ppt】《小石城山记》公开课教学设计
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
-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。
- 掌握《小石城山记》的基本内容和写作背景。
- 理解文章中所体现的自然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分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。
- 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作者在山水之间寄托的情感,体会其对人生、命运的思考。
-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,增强文化自信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,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。
- 难点:把握文章中“天工”与“人力”的辩证关系,理解作者的深层思想。
三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小石城山的相关图片,引导学生想象其地貌特征。
- 提问:“你认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否能与人工建筑相比?”
- 引出柳宗元的《小石城山记》,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。
2. 文本初读与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生字词,初步理解文章大意。
- 教师讲解部分难词,如“奇峭”“穹崖”等,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。
- 分组讨论: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?作者的情感如何变化?
3. 文本细读与赏析(20分钟)
- 描写小石城山的奇特地貌,突出其自然之美。
- 关键句:“其上多穴,皆可容人。”
-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。
- 提出疑问——如此奇景为何不被世人重视?
- 关键句:“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”
-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自然与人事的看法。
- 第三段:点明主题,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。
- 关键句:“呜呼!其果无是乎?”
-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慨与哲思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对比《小石城山记》与《小石潭记》的异同,探讨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描写风格。
- 讨论:在现代社会,我们是否还需要关注自然、珍惜自然?
-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,谈谈对“天工与人力”的理解。
5. 总结与作业布置(5分钟)
- 教师总结全文,强调作者通过对小石城山的描写,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。
- 布置作业:
- 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印象最深的一处自然景观,并表达你的感受。
- 阅读《小石城山记》全文,完成批注。
四、板书设计
```
《小石城山记》——柳宗元
一、内容概要
1. 描写小石城山的奇景
2. 发出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
3. 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哲理感悟
二、艺术特色
1. 借景抒情
2. 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
3. 哲理性强,引人深思
三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内容,体会情感
2. 欣赏语言,提升审美
3. 反思自然,感悟人生
```
五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。但在时间安排上需进一步优化,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。同时,应加强学生对古文语言的理解能力,提高课堂互动质量。
---
如需根据具体教学对象(如初中/高中)进行调整,也可以告诉我,我可以为你定制更合适的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