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渡荆门送别》诗词赏析暨中考试题汇编(最新版)】一、作品简介
《渡荆门送别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,创作于他离开四川前往楚地的途中。这首诗以壮阔的自然景象为背景,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,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与豪迈情怀。
全诗如下:
> 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。
> 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。
> 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。
> 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。
二、诗词赏析
1. 意境开阔,画面感强
首联“渡远荆门外,来从楚国游”点明了诗人即将离开荆门,前往楚地游览的场景,语言简洁而富有动感。颔联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描绘出诗人眼中逐渐展开的广阔天地,山峦消失在平原尽头,江水奔腾进入辽阔的荒野,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延展感。
2. 奇丽想象,妙笔生花
颈联“月下飞天镜,云生结海楼”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,将月光比作飞天的镜子,将云霞比作海上楼阁,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,展现出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。
3. 情感真挚,含蓄深沉
尾联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。诗人虽然胸怀远志,但依然对故乡充满眷恋,故乡的江水仿佛也懂得人情,一路陪伴他远行,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谊。
三、艺术特色
- 语言凝练,节奏明快
全诗用词简练,句式工整,押韵自然,读来朗朗上口,体现出李白诗歌特有的豪放与流畅。
- 情景交融,虚实相生
诗中既有实景描写,也有虚幻想象,情景结合,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。
- 情感真挚,寓意深远
诗中不仅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,更蕴含着对人生旅程的思考,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。
四、中考考点解析
作为一首经典古诗,《渡荆门送别》常出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,是中考文言诗词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考查方向:
1. 词语解释与理解
- “荆门”:地名,位于今湖北省。
- “楚国”:古代楚地,泛指南方地区。
- “大荒”:广阔的荒原。
2. 诗句赏析
- 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象、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。例如:“月下飞天镜”运用了比喻,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落江面的情景。
3. 情感主旨把握
-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,如对故乡的依恋、对远方的向往等。
4. 写作手法分析
- 如对比、拟人、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,以及诗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方式。
5. 拓展延伸题
- 可能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类似诗作进行比较分析,提升文学鉴赏能力。
五、中考试题汇编(精选)
1. 选择题
下列对《渡荆门送别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 诗中描绘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所见所感
B. 诗中“山随平野尽”写出了山势的变化
C. “月下飞天镜”运用了拟人手法
D.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
答案:C
2. 填空题
“______,______”一句写出了江水奔流、天地辽阔的景象。
答案: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
3. 简答题
简要分析“仍怜故乡水,万里送行舟”一句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参考答案:这句诗通过拟人手法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,即使远行千里,故乡的江水也仿佛不舍,一直陪伴着他前行,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。
4. 开放性题目
如果你是李白,在离开家乡时,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?请结合诗句进行说明。
参考思路:可以围绕对家乡的思念、对未来的期待、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等方面展开,结合诗中意象进行合理发挥。
六、总结
《渡荆门送别》以其雄浑的意境、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,成为李白诗作中的代表之作。它不仅是文学欣赏的佳品,也是语文考试中不可或缺的考点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学习,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古诗阅读理解能力,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热爱。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