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百科知识 > 精选范文 >

《商君书》君臣原文及译文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商君书》君臣原文及译文,求大佬给个思路,感激到哭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8-11 08:11:56

《商君书》君臣原文及译文】《商君书》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及其后学所著的政治理论著作,集中体现了法家“以法治国、重农抑商、中央集权”的思想。其中《君臣》一篇,主要探讨了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,强调国家治理中君主应如何驾驭臣子、维护权威,以及臣子应如何尽忠职守。

一、原文:

《君臣》

凡治天下,必先正其君臣。君臣不正,虽有良法,亦不能治。故曰:君者,国之大也;臣者,国之辅也。君不正,则国不立;臣不忠,则国不宁。

夫君臣之道,非徒相敬也,而在于相制。君以道制臣,臣以忠事君。君无道,则臣不忠;臣不忠,则君无安。是以圣人设法,使君臣各司其职,不得僭越。

今世之君,多以私心用臣,而不以公义待之。臣亦因利而事君,不以义而事之。如此,则国乱而民危。故曰:君臣之间,贵在义,不在利。

夫治国之道,莫大于明法。法明则臣不敢欺,法严则民不敢犯。是以圣人立法,以御臣民,使其各安其位,各守其职。

夫君者,不可不察于臣;臣者,不可不忠于君。君不明,则臣无以效其忠;臣不忠,则君无以得其力。故曰:君臣相得,国家乃安。

二、译文:

治理一个国家,首先要端正君主和臣子的关系。如果君主和臣子都不正直,即使有好的法律,也无法实现有效的治理。因此说:君主是国家的核心,臣子是国家的辅助。君主不正,国家就无法稳固;臣子不忠,国家就难以安宁。

君主与臣子之间的关系,并不仅仅是互相尊敬,更在于相互制约。君主以道义来约束臣子,臣子则以忠诚来侍奉君主。如果君主没有道义,臣子就不会忠诚;臣子不忠诚,君主也就无法安心。因此,圣人制定法律,让君主和臣子各司其职,不得越权。

如今的一些君主,常常凭借个人私心来任用臣子,而不是以公正和道义对待他们。臣子也因此只为了利益而侍奉君主,而不是出于道义。这样一来,国家就会混乱,百姓也会陷入危险。所以,君臣之间的关系,最重要的是讲求道义,而不是利益。

治理国家的关键,在于明确法律。法律清晰,臣子就不敢欺骗;法律严格,百姓就不敢触犯。因此,圣人设立法律,用来管理臣民,使他们各安其位,各守其职。

君主不能不了解臣子,臣子也不能不忠诚于君主。君主如果不明察,臣子就无法表现出忠诚;臣子不忠诚,君主也就无法得到他们的力量。所以说,君臣之间如果能够相互配合,国家才能安定。

三、简评:

《君臣》篇反映了法家对国家治理结构的深刻思考。它强调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关系,主张通过制度化的法律来规范两者的互动,避免个人情感或利益干扰国家治理。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,也为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尽管《商君书》的观点较为严苛,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它为秦国的强大与统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。今天,我们阅读《君臣》,不仅是为了了解古代政治思想,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关于权力与责任、制度与秩序的深刻启示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