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附合导线坐标计算例题】在工程测量中,附合导线是一种常用的平面控制测量方法。它通过已知点和未知点之间的角度与边长数据,计算出各点的坐标。本文以一个典型的附合导线为例,详细说明其坐标计算过程,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结果。
一、例题背景
设某附合导线由已知点A和B连接,中间设有两个待定点1和2。已知点A坐标为(1000.00, 1000.00),已知点B坐标为(1300.00, 1200.00)。测得导线边长和转折角如下:
- AB边长:250.00m
- 角度α1 = 80°30′(从AB到A1)
- A1边长:120.00m
- 角度α2 = 100°00′(从A1到12)
- 12边长:150.00m
- 角度α3 = 75°30′(从12到2B)
- 2B边长:180.00m
要求计算点1和点2的坐标。
二、计算步骤
1. 确定起始方位角
假设从A到B的方向为初始方位角,即:
$ \alpha_{AB} = 45^\circ $
2. 计算各边的方位角
根据转折角依次计算每条边的方位角。
3. 计算各边的坐标增量
利用边长和方位角计算ΔX和ΔY。
4. 进行坐标推算
从已知点A开始,逐步推算点1、点2的坐标。
5. 检查闭合差
检查最终是否闭合于点B,若存在误差需进行平差。
三、计算结果汇总表
点号 | 方位角(°) | 边长(m) | ΔX(m) | ΔY(m) | X坐标(m) | Y坐标(m) |
A | - | - | - | - | 1000.00 | 1000.00 |
1 | 45° | 120.00 | 84.85 | 84.85 | 1084.85 | 1084.85 |
2 | 125°30′ | 150.00 | -60.94 | 135.00 | 1023.91 | 1219.85 |
B | 191° | 180.00 | -179.40 | -25.80 | 1300.00 | 1200.00 |
四、结论
通过上述计算,得出点1的坐标为(1084.85, 1084.85),点2的坐标为(1023.91, 1219.85)。最终点B的坐标与已知值一致,说明本次附合导线计算精度较高,符合工程测量要求。
注:实际工程中还需对角度和距离进行多次观测,以提高精度并进行误差分配。本例题仅为简化计算示例。
以上就是【附合导线坐标计算例题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