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公孙仪相鲁而嗜鱼译文】一、
《公孙仪相鲁而嗜鱼》是出自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孙仪的故事。公孙仪在担任鲁国宰相时,非常爱吃鱼,但当他听说有人送鱼给他时,却坚决拒绝接受。他解释说,如果自己接受了别人送的鱼,就会因为贪图私利而失去公正,最终可能被罢免官职,到时候就再也吃不到鱼了。因此,他宁愿不收鱼,也要保持清廉和正直。
这个故事通过公孙仪的行为,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:做人要懂得克制欲望,坚持原则,不能因小失大。同时也反映出古代政治中“廉洁自律”的重要性。
二、原文与译文对照表:
原文 | 译文 |
公孙仪相鲁而嗜鱼。 |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,他特别喜欢吃鱼。 |
人有馈鱼于公孙仪者,公孙仪不受。 | 有人送给公孙仪一条鱼,公孙仪没有接受。 |
其弟子谏曰:“夫子嗜鱼而不受,何也?” | 他的学生劝他说:“您喜欢鱼却不接受,这是为什么呢?” |
曰:“夫唯嗜鱼,故不受。夫即受鱼,必有下人;下人而能无失其位者,鲜矣。 | 公孙仪说:“正因为喜欢鱼,所以我才不接受。如果接受了鱼,就一定会对送鱼的人有所偏袒;一旦对人有所偏袒,想要不失去职位,就很难了。 |
虽嗜鱼,岂以枉道易之哉?” | 虽然我喜欢鱼,难道会为了这点鱼而违背正道吗?” |
三、启示与思考:
这则寓言虽然简短,但寓意深刻,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道德操守的重视。公孙仪的行为体现了“知足常乐”和“廉洁自律”的思想,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时要坚守原则,避免因一时的私利而丧失长远的利益。
在现代社会,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,我们都应时刻警醒自己,不要因小失大,更不能让私欲蒙蔽了理智和良知。
四、结语:
《公孙仪相鲁而嗜鱼》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小故事,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揭示了深刻的道理。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智慧在于懂得取舍,而真正的清廉在于不为外物所动。
以上就是【公孙仪相鲁而嗜鱼译文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