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目标:
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《杜陵叟》,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及意义;了解白居易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,学生能分析诗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,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之情;学会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。
3.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:
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,培养其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正确理解和翻译《杜陵叟》,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。
难点: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背后反映的社会问题,并联系现实进行讨论。
三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述一些关于唐代社会背景的小故事,比如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等,以此来引起学生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好奇心,从而顺利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——白居易的《杜陵叟》。
(二)初读感知
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注意读准字音、停顿合理。然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全文,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。最后教师带领大家一起齐声朗读一遍,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出这首诗。
(三)精读解析
1. 教师提问:“杜陵叟”是谁?他经历了怎样的遭遇?
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回答上述问题,并总结出这是一位饱受饥荒之苦的老农形象。
2. 分析诗句含义
逐句讲解每行诗句的意思,特别强调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“田家”、“官吏”等词汇的具体指代对象。同时指出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,将自然界的丰收景象与人间的悲惨境遇形成鲜明对照,突出了主题思想。
3. 探讨诗歌主旨
组织学生分组讨论: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首诗?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鼓励大家畅所欲言,发表各自的看法。
(四)拓展延伸
1. 阅读其他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,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;
2.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,谈谈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。
四、作业布置
1. 背诵全诗;
2. 写一篇读后感,谈谈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。
五、板书设计
杜陵叟
白居易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,
相随饷田去,丁壮在南冈。
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,
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。
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,
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
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
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
今我何功德?曾不事农桑。
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
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,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。不足之处则在于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张,导致部分环节未能充分展开。今后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,确保每个步骤都能得到落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