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老家坐落在一个小山村里,那里的生活简单而充满仪式感。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习俗,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也让我们感受到家族与土地之间的深厚联系。
春天是播种的季节,也是我们村最忙碌的时候。每到清明节,家家户户都会去祭祖扫墓。这一天,全家人会带上供品和纸钱,走到祖先的坟前。奶奶总是带着我一起清理杂草,摆放供品,然后点燃香烛,虔诚地跪拜。她说,这是对祖先的尊敬,也是祈求他们保佑家人平安健康。在祭拜结束后,我们会一起吃一顿简单的野餐,这种习俗让我从小就懂得感恩和珍惜。
夏天的时候,村子里会举办各种活动。每到农历六月初六,我们称之为“晒伏节”。这天,家家户户都会把衣物、书籍拿出来晾晒,据说可以驱虫避邪。孩子们则喜欢跑到河边玩耍,捉鱼摸虾。傍晚时分,大人们会在院子里摆上小桌子,围坐在一起聊天纳凉。有时候,还会有人弹起二胡,大家跟着哼唱几句民谣,那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至今让我怀念。
秋天是丰收的季节,也是我们村最热闹的时候。每年中秋节,我们都会做月饼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,一边赏月谈心。爷爷总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月亮的故事,比如嫦娥奔月、吴刚伐桂等。他讲得绘声绘色,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。此外,到了重阳节,村里的老人们会相约爬山登高,年轻人也会陪伴左右,这种尊老敬老的传统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。
冬天虽然寒冷,但村子里依然充满了温馨。腊月里,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,杀猪宰羊,蒸馒头,炸丸子,忙得不亦乐乎。除夕夜,全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守岁,听长辈讲述过去一年的趣事。午夜钟声敲响时,我们会放鞭炮庆祝新年到来。初一早上,穿上新衣服,给长辈拜年,收到红包,那种喜悦至今难以忘怀。
这些习俗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,将我们一家人紧紧相连。它们承载着我们的记忆,传递着我们的文化,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。无论走得多远,这些习俗始终提醒着我,家乡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