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儒林外史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长篇小说,作者为清代的吴敬梓。该书以科举制度为核心,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士人阶层的虚伪、腐败与堕落,被誉为“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”。
在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,出现了关于《儒林外史》的阅读理解题,题目紧扣小说的主题与人物形象,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能力。
以下是一道典型的阅读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:
题目:
阅读下面的文字,回答问题。
范进中举后,喜极而疯,众人皆以为他得了疯病。胡屠户起初不敢相信,后来见他真的发了疯,便说:“我原不曾说你错,是你自己中了举,才得这等。”众人劝他回家,他却大喊:“我中了!我中了!”又跑出大门,边跑边笑,最后竟跌入塘中。
这段文字出自《儒林外史》中的哪一回?请简要分析范进中举后“喜极而疯”的原因,并指出这一情节所反映的社会现实。
参考答案:
这段文字出自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《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》。
范进中举后“喜极而疯”,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受科举制度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折磨。他苦读多年,屡试不第,生活贫困,备受冷眼。一旦中举,不仅意味着功名到手,还象征着地位、尊严和社会的认可。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使他情绪失控,最终导致精神崩溃。
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制度的盲目崇拜,以及士人阶层对功名利禄的极度追求。同时也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,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。
总结:
《儒林外史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,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士人的命运与精神状态。范进的故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,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悲剧色彩,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。对于考生而言,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深层含义,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整部作品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