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旧村改造典型经验材料(经验交流材料)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,旧村改造已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。近年来,各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旧村改造路径,积累了不少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。本文结合某地在旧村改造中的具体实践,总结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做法与成效,供各地参考借鉴。
一、坚持规划引领,科学制定改造方案
旧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,必须坚持“先规划、后建设”的原则。在实施过程中,注重结合村庄现状、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,科学编制改造方案。通过组织专家论证、村民议事会等方式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确保规划符合实际、贴近民意。同时,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、生态保护红线等相衔接,避免盲目拆建、重复建设。
二、强化党建引领,凝聚基层治理合力
在旧村改造中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是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。通过建立“党员包户”制度,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,宣传政策、化解矛盾、协调关系,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。同时,引导村民成立自治组织,鼓励村民参与规划、监督施工、维护成果,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。
三、注重民生导向,保障群众合法权益
旧村改造不仅要“改面子”,更要“修里子”。在推进过程中,始终把保障群众利益放在首位,妥善处理安置补偿、房屋权属、历史遗留等问题。通过依法依规、公开透明的方式,确保每一位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。同时,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,如道路硬化、供水供电、垃圾处理等,切实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。
四、创新机制体制,激发内生发展动力
为破解资金短缺、项目推进缓慢等问题,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,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。同时,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发展特色产业,推动旧村改造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,实现“改出新面貌、引出新产业、富起一方人”。
五、加强后续管理,巩固改造成果
改造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各地在完成基础建设后,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,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,完善环境卫生、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的常态化管理机制。通过设立村级保洁队伍、推行积分制管理等方式,不断提升村庄治理水平,防止“重建轻管”现象的发生。
结语:
旧村改造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,也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。通过不断总结经验、完善机制、优化服务,我们有信心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潮中,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、可持续发展的旧村改造之路,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出更大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