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爱心树》绘本故事课件】一、课程主题
二、教学目标
1. 情感目标:通过阅读《爱心树》,引导学生理解“爱与奉献”的意义,感受亲情的温暖。
2. 语言目标: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,提升对绘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3. 认知目标:认识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与心理变化,学会换位思考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故事中“树”对男孩无私的爱与付出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体会“爱”与“索取”之间的界限,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。
四、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含绘本图片、动画片段)
- 《爱心树》绘本实物或电子版
- 教学卡片(用于互动问答)
- 情感体验活动材料(如纸张、彩笔等)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(一)导入环节(5分钟)
活动名称:猜猜我是谁
- 展示一棵树的图片,提问:“这棵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?”
- 引导学生想象:“如果这棵树会说话,它会说些什么?”
教师引导语:
> “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关于爱的故事,这棵树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”
(二)绘本共读(15分钟)
步骤一:封面介绍
- 展示绘本封面,提问:“你看到这个封面,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?”
步骤二:逐页讲解
- 配合图片,讲述故事内容,注意语气要温柔、富有感情。
- 在关键情节处停顿,引导学生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。
重点情节提示:
- 树为男孩提供苹果、树枝、树干,甚至最后只剩下树桩。
- 男孩从童年到成年,始终在向树索取,而树从未拒绝。
(三)互动讨论(10分钟)
问题引导:
1. 你觉得这棵树为什么愿意一直帮助男孩?
2. 如果你是那个男孩,你会怎么做?
3. 你觉得树的爱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?
小组讨论:
- 分组讨论后,每组派代表分享观点。
- 教师适时引导,强调“爱”需要平衡,不能一味索取。
(四)情感体验活动(10分钟)
活动名称:写给最爱的人
- 发放纸张,让学生写下自己最想感谢的人,并简单描述原因。
- 鼓励学生用图画或文字表达情感。
教师引导语:
> 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像‘爱心树’一样的人,也许是一个亲人,也许是一个朋友。请试着表达你的感激之情。”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教师总结:
> “《爱心树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,它告诉我们:真正的爱是默默的付出,而不是无尽的索取。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学会感恩,珍惜那些为你付出的人。”
布置作业:
- 和家人分享这个故事,记录他们的反应。
- 画一幅“我心中的爱心树”。
六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绘本阅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,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。在互动环节中,学生积极参与,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“爱”的含义。后续可结合现实生活案例,进一步深化情感教育。
七、延伸拓展
- 推荐相关绘本: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《小熊的礼物》
- 开展“感恩周”主题活动,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爱与感谢。
备注:本课件可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调整,适用于小学低年级至高年级的阅读教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