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当仁不让的意思和用法】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源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的“当仁不让于师”,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情,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,不推让。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责任、义务或正义之事时,表现出的果断与担当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当仁 | 面对仁义之事、应当做的事 |
不让 | 不推辞、不退让 |
整体含义: 在面对应尽的责任或正义之事时,不应推卸或犹豫,要勇于承担。
二、成语来源
“当仁不让”最早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孔子认为,在仁德面前,即使是老师也不应谦让,应当主动去践行。
三、常见用法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工作场合 | 他总是当仁不让地承担最困难的任务。 |
学习环境 | 面对难题,她当仁不让地第一个站出来解答。 |
社会责任 | 在公共事务中,我们应该当仁不让地发声。 |
家庭关系 | 父亲在家庭中总是当仁不让地承担责任。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词语 |
近义词 | 责无旁贷、义不容辞、挺身而出 |
反义词 | 推诿塞责、避重就轻、畏首畏尾 |
五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适用对象:多用于人,尤其是具有责任感、使命感的人。
2. 语气色彩:带有褒义,强调积极、主动、负责的态度。
3. 搭配习惯:常与“承担”“履行”“面对”等动词搭配使用。
4. 避免误用:不可用于描述被动接受任务或被迫做事的情况。
六、总结
“当仁不让”是一个表达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成语,适用于多种场合,尤其在强调个人主动性与道德责任时使用广泛。理解其含义并恰当运用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。
以上就是【当仁不让的意思和用法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