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,全诗共五百字,内容深沉、情感真挚,展现了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夜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、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。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思想感情的真实写照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。
一、注释解析
“自京赴奉先县”:指杜甫从长安(今陕西西安)前往奉先县(今陕西蒲城县)途中所作的诗。此地为杜甫的故乡,他曾在诗中表达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不满。
“咏怀五百字”:即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想,全诗共五百字,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
原文:
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荣枯岂有定,天命非人谋。
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尘。
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。
……
(此处略去部分诗句)
翻译:
富贵人家门前酒肉香气四溢,而路边却有饿死的人骨。
兴衰成败并非固定不变,天意难测,人力难以改变。
年迈的妻子寄居在别处,家中十口人被风雨阻隔。
柴门传来狗叫声,风雪之夜有人归来。
三、赏析
这首诗以极强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。杜甫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切入点,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怒、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。
诗中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一句,堪称千古名句,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贫富差距的严重性,成为后世文学中批判社会不公的经典语句。
此外,诗中还融入了杜甫个人的生活遭遇,如“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尘”,表现出他在仕途受挫、家庭离散中的无奈与悲凉。这些情感的流露使整首诗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。
四、结语
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不仅是一首抒情诗,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。它体现了杜甫作为“诗史”的历史责任感,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。这首诗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