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五猖会》片段阅读及答案】《五猖会》是鲁迅先生所著《朝花夕拾》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,文章通过描写童年时期对“五猖会”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,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儿童天性的压抑,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种种不合理习俗的批判。
一、片段节选:
我至今记得,那年春天,父亲忽然要带我去看五猖会。我高兴得跳了起来,心里想着:终于可以去看热闹了!可是,就在出发前,父亲却突然让我背书。他说:“你要是不把这篇《鉴略》背熟,就别想去看五猖会!”我听了,心里顿时凉了半截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可父亲态度坚决,我只好坐在书桌前,一个字一个字地背诵。那一整天,我都在背书,连饭都顾不上吃。等到背完,天已经黑了,五猖会也早就结束了。
二、问题与解析:
1. 文章开头提到“我”对五猖会充满期待,但最终却没有看到,为什么?
答:因为父亲在出发前要求“我”背诵《鉴略》,否则不允许去看五猖会。为了能去参加,我不得不花一整天时间背书,结果等到背完,五猖会已经结束了。这体现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自由活动的限制和压制。
2. “我”在等待五猖会时的心理变化是什么?
答:一开始,“我”非常兴奋和期待,认为五猖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但当父亲提出背书的要求后,情绪迅速跌入低谷,感到失望、委屈甚至有些愤怒。这种心理变化反映出儿童对自由和快乐的渴望,以及面对权威时的无奈与压抑。
3. 鲁迅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鲁迅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被剥夺看五猖会的经历,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专制教育的不满与批判。他指出,这种以“规矩”和“礼教”为名的束缚,实际上是对儿童天性和个性的摧残。
4. “五猖会”在文中象征着什么?
答:“五猖会”象征着童年的欢乐与自由,是孩子们心中最向往的节日。然而,它却被成人世界的规则和权威所阻断,象征着传统文化中对个体成长的压制与扭曲。
三、总结:
《五猖会》虽短,却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冲突,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灵的伤害。鲁迅用细腻的笔触,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反思,使读者在感动之余,也能思考教育与人性之间的关系。这篇文章不仅是一段回忆,更是一种警示,提醒我们尊重孩子的天性,给予他们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