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《中国建筑的特征》课文原文及教案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,经典文本的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提升,更是文化认知与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。《中国建筑的特征》作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说明文,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,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。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,适用于高三学生的学习。
一、课文原文简介
《中国建筑的特征》是一篇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点的文章,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研究,从结构、材料、装饰、布局等多个方面,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建筑所具有的独特性与美学价值。文章语言严谨,内容丰富,既有学术性又不失生动性,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认同感的重要素材。
文中提到,中国建筑以木构架为主,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;屋顶形式多样,如庑殿顶、歇山顶等,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;门窗装饰讲究图案与寓意,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;整体布局强调对称与层次,体现出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思想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- 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文化内涵。
-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,提高分析和归纳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,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趣与感知力。
-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、归纳等方法,分析文本内容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。
- 激发学生探索民族建筑艺术的兴趣,增强文化自信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、艺术风格及其文化象征。
- 难点:把握文章逻辑结构,体会作者对传统建筑的情感与思考。
四、教学设计思路
1. 导入环节
- 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图片(如故宫、苏州园林、四合院等),引发学生兴趣。
- 提问:“你眼中的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?”引导学生初步感知。
2. 文本研读
-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,梳理文章结构。
- 结合图表或实物模型,帮助学生理解“斗拱”“飞檐”“藻井”等专业术语。
-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,谈一谈自己身边有哪些传统建筑元素。
3. 拓展延伸
- 邀请学生查阅资料,了解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差异。
- 组织小组讨论,探讨“现代建筑是否应该保留传统元素”这一话题。
4. 总结升华
- 引导学生回顾全文,总结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。
- 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,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。
五、教学建议
- 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资源,如纪录片片段、建筑动画等,增强课堂的直观性与趣味性。
- 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或制作手抄报,表达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感悟。
-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跨学科元素,如历史、美术、地理等,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。
六、板书设计(简要)
```
中国建筑的特征
├─ 结构特点:木构架、斗拱、屋顶形式
├─ 装饰艺术:门窗图案、彩绘、雕刻
├─ 布局理念:对称、层次、天人合一
└─ 文化内涵:象征意义、礼仪制度、哲学思想
```
七、课后作业
1. 摘抄文中描写中国建筑特色的语句,并尝试仿写一段说明文。
2. 观察家乡的一处古建筑,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与感受。
3.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,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发展。
通过《中国建筑的特征》这篇课文的教学,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,更能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。教师应注重引导与启发,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与力量。